“氢能会是未来新能源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国的能源消费转型时代已经来临,氢能开发与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,用氢气作为载体储存能源可以实现长周期的能源战略储备。”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。
在 “双碳”目标驱动和政策指导下,氢能产业正逐渐迎来发展 “黄金期”。氢能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,具有清洁低碳、高热值、高转化率等优势。发展氢能对于能源领域节能减排、深度脱碳、提高利用效率意义重大。
数据显示,到2025年,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;到2050年,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%,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。产业前景巨大,万亿氢能赛道呼之欲出。
政策框架逐步完善
为实现国家 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氢能源作为清洁低碳能源,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。据悉,经过较长时间的规划研讨之后,国家氢能顶层设计有望加快对外发布。这是一份涉及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,将对未来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引领作用。
事实上,2020年,我国便出台了有关氢能的政策,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框架开始得到完善。
2020年9月,财政部、工信部、科技部、发改委和能源局就共同发布了 《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》,明确了示范城市和“以奖代补”的方式。同年11月的 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,更是将氢能纳入了国家 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,成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。
而在 “双碳”目标下,今年国家持续加大对氢能的支持力度,使得氢能产业步入发展 “快车道”。
今年6月底,工信部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提到 “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,研究推动将氢气内燃机纳入其中予以支持”。随后,8月10日,工信部明确表态将支持发展零碳排放发动机,同时还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,研究推动氢气内燃机。
11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 《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》中明确提出,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 (机)行动,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,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,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。
11月18日,交通运输部印发的 《综合运输服务 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提出,加快充换电、加氢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。
“‘十四五’是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,处于初级阶段的氢能产业目前多以区域性的小规模应用为主,同时也在为大范围推广创造有利条件。”祁海珅认为,除了制氢成本问题外,“制氢环节”基本已不存在障碍。
“目前, ‘卡脖子’问题出现在中游环节的储氢、运氢、加氢站上,以及下游的应用端体量小和数量少,匹配不均衡,造成氢能供需体系不健全、不完善。同时,氢气主要以高压气态、低温液态等方式存储和运输,这种危化品的属性也制约着 ‘制氢-加氢一体化’发展,这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,但更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。”祁海珅表示。
多地发布产业 “路线图”
“在 ‘双碳’目标指引下,氢能产业持续升温,正在跑步入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,呼之欲出的国家氢能顶层设计更是成为推动氢能产业进入 ‘寻常百姓家’的聚光灯。政策利好叠加行业前景,氢能产业链条孕育的发展机遇层出不穷,多地陆续发布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 ‘十四五’规划和实施路线图,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的 ‘桥头堡’和 ‘领军羊’。”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、中国财经数据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文涛表示。
据不完全统计,北京、河北、四川、山东、内蒙古等地出台了专项氢能整体产业发展政策;广东、重庆、浙江、河南等出台了氢燃料汽车细分领域专项政策;还有不少地区将氢能相关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 “十四五”规划当中。以下为本报梳理的一些地区对氢能发展政策的概况:
北京市明确,2023年前,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,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,减少碳排放100万吨。2025年前,产业体系、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,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,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,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,新增37座加氢站;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1万辆。
11月3日,上海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 《关于支持本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》明确,至2025年上海氢能的补贴政策及标准。上海对整车应用、关键零部件发展、加氢站建设进行奖励补贴,从中央、市级、区级可获得的财政奖励补贴资金有望超过50亿元。
11月8日,河南濮阳发布 《濮阳市支持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》,在加氢站扶持方面,河南濮阳市提出对新建日加氢能力不低于500千克的固定式加氢站,按建设实际投资(不含土地费用)的40%给予补助,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,这是截至目前全国加氢站补贴力度最大的一则政策。
上市公司抓紧布局
从目前情况来看,氢能不仅持续获得了政策支持,同时也催生了资本市场对氢能源的持续关注和投入,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在这一领域的发展。
今年3月,隆基股份 (601012)与朱雀投资合资成立氢能公司,由创始人李振国亲自带队,从炙手可热的光伏产业横跨至氢能领域。据隆基股份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,隆基股份目前只介入了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环节,储运方面在进行研究性关注。 “隆基不是做氢气的公司,而是为制取绿氢提供装备、技术和方案的公司。”
上汽集团 (600104)公告称,计划将捷氢科技打造成为独立的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业务上市平台,通过分拆上市进一步加大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业务核心技术的投入。
中国能建 (601868)发布公告称,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市大兴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中能建氢能源。经营范围包括制氢、储氢、氢能应用场景开发,以及氢燃料电池、氢内燃机、氢燃气轮机技术及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发、应用和销售等。公司表示,设立全资子公司旨在统筹氢能业务发展,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和一体化发展平台,做强做大氢能产业。
此外,多家 “涉氢”上市公司日前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的提问。
中泰股份 (300435)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目前暂未有产品应用于加氢站。公司技术主要集中在制氢以及储运环节。
厚普股份 (300471)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作为加氢站设备供应商,已在加氢站设备领域成功研发出了多项国产替代核心零部件,其售价低于进口价格。
雪人股份 (002639)回复投资者称,公司是中石化及中石油的设备供应商,正在积极寻求与中石化和中石油展开氢能方面的合作。
美锦能源 (000723)氢能事业部部长吴浩在公开场合表示,目前氢能产业的装备制造成本相较于传统能源高很多,这是整个氢能产业每一位参与人共同努力的地方,要尽量把成本降下去。吴浩透露,美锦能源正在不断投资和扩张, 从上游的氢气供应、中游的装备制造和下游的运行,形成大的产业平台,为后期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比较大的支撑。
昇辉科技 (300423)在接受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调研时表示,公司发展氢能业务的定位主要在氢燃料电池系统与应用,以及氢能储能两个方向。公司现有6000多个存量电气设备项目,可以为公司氢能业务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。
风电龙头明阳智能 (601615)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,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氢能方面的研究。
■ 中国工业报 左宗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