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0年前,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标准轨铁路——唐胥铁路建成通车。在胥各庄简陋的唐山修车厂里,几十名中国工人依照英国工程师的图纸,利用开矿用的卷扬机锅炉、槽钢及铸铁车轮,造出了一台被国人称为 “龙号”的蒸汽机车。尽管时速只有5公里,但它发出的第一声轰鸣是国人心中最美的声音。
140年后,曾经简陋的工厂发展壮大成了央企的佼佼者——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(简称中车唐山公司)。唐车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早已成为中国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其研制的 “和谐号”CRH380BL动车组,运营试验时速达到487.3公里,世界第一!研制的时速350公里 “复兴号”中国标准动车组,更是迈出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。
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,唐车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不息、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。
始建于1881年的中国最古老铁路工厂,唐车在中国民族工业的起点上,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领先于国内外同时代的机车车辆,为民族工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坚韧有为的国之栋梁,承载起实业兴邦、工业强国的责任。

中车唐山公司总部
自强不息 焕发新春
对唐车人来说,最大的灾难莫过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那场7.8级强烈地震。地震造成99%的生产厂房、98%的家属楼倒塌,砸坏设备1750台,1768名职工罹难,8718名家属罹难,213户全家罹难。
时任唐车党委副书记的林顺德清楚记得,从废墟中爬起来的唐车人,不约而同地往工厂的方向赶去。工程师阎存盛到厂区报到时,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手臂不舒服,根本没有意识到锁骨已经骨折,好多人还没找到亲人就来上班了。灾难中爬起来的唐车人没有被压垮,5000多名职工擦干眼泪、忘却悲伤,因为唐车的重生成为他们生活重新开始的共同希望。
在全国人民的支援、帮助下,唐车人发扬 “百折不挠、自强不息”的精神,仅仅不足2个月,就把埋在废墟下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修复一新。唐车人在车头上镶嵌了 “抗震”两个大字,寓意着不屈和新生。
当年10月,首批修复的3辆检修客车出厂,到年底机客车系统实现全面复产。 《人民日报》曾报道称: “唐山抗震救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……大灾之下复产之快,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。”
砥砺前行中,唐车人凭着自强不息敲开了高铁市场的大门。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人已经熟悉“市场经济”四个字的意义,铁路运量急速增长,对于铁路工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。然而,对于刚刚经历过地震的唐车,上级没有过高要求,甚至允许亏损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,唐车生产纲领为年检修600辆客车、造100辆新客车、检修若干机车,依然以修为主。
时任唐车厂长郑发祯回忆说: “加起来产值3个亿,但3个亿养不了1万职工、3万家属。我们提出新造改为年产500辆,才能形成流水线、创效益。”
计划经济时代,企业无权修改生产纲领,当时的唐车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:全厂上下勒紧裤腰带,自筹资金扩建厂房,形成了25型车、特种车和米轨车3个产品系列。唐车扩能后,新造客车产能猛增到每年500辆,工人收入同步增长,唐车人再一次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。
1990年4月28日,唐车主导设计制造的168辆国际招标YW25A型空调客车下线。唐车率先转产25型客车,创造了多项铁路更新换代产品。到1995年,唐车已跻身于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。
1998年,唐车还首创了中国第一列双层内燃动车组,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动车组。
21世纪初,经过几年快速扩张的唐车显出了走下坡路的疲态,再次陷入困境。企业大面积停产,干部职工每月只能领到二三百元的最低生活费,许多人被迫外出打工,人们心中笼罩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沉重气氛。
2004年1月, 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》获国务院通过,国家提出发展高铁和机车装备的指导方针: “引进先进技术,联合设计生产,打造中国品牌。”发展高铁,对于仅能制造普通客车的唐车,无异于长夜里乍现的一抹曙光。
破釜沉舟,搏出绝处逢生的奇迹!唐车决定挤进高铁市场。
为了争取机会,唐车研制了铝合金车体的 “高速样板车”,四处与世界高铁技术巨头的谈判代表联系游说,还花了好几个月功夫,精心制作了一套一尺多厚的投标书递了上去。结果,2004年7月28日,命运跟唐车开了个玩笑,等来的是沉重的三个字: “流标了。”
唐车人没有放弃高铁的梦想。为了跻身高铁市场,员工们再一次勒紧裤腰带,多方筹措资金,实施了全方位的工业化改造。时任唐车党委书记郝树青回忆起这一幕仍然心绪难平: “这些钱有的是大家的工资奖金,我们就是破釜沉舟!”
在背水一战中,唐车现代化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初具规模,国内领先!
永不言弃,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,将可能变成了现实。历经波折,唐车最终凭借诚心和实力,敲开了高铁市场的大门。2005年11月,唐车与西门子公司联手与铁道部共同签订了60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合同,该项目被命名为CRH3。
从简陋的修车厂到今天央企上市公司中国中车的龙头企业,唐车的发展折射着民族工业由传统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巨变,企业的制度之变和曲折命运,投射的是国运的沧桑与兴盛。
3年时间要造出高铁,要跨越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,唐车能行吗?唐车的答案是:起步慢,不能起点低,西门子有先进的技术,我们可以谦虚地做一个小学生。
2006年,580多名唐车人踏上去西方学习高铁技术的行程。没有风景名胜的游览,没有异国情调的体验,从德国学成归国时,580多本学习笔记留下了他们苦学先进技术的艰辛与坚韧,也让他们成为了 “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”。
唐车总经理谭沐自豪地说: “当年唐车求学西门子带来了蜕变,580多名员工,带着学来的技术,更带着精益求精、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,为唐车融入了全新血液。”
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勇往直前。教学练比、传帮带,唐车先后建立了铝焊接培训中心和电工培训基地,开展了“滚雪球”式的接力培训。从2005年到2010年,唐车工人技师、高级技师总数翻了两番,包括12名北车 “金蓝领”工人、6名全国技术能手在内。唐车培养了管理、技术、操作等层面的各类专家及拔尖人才800余人,5名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立足高铁项目,唐车经历了一次“脱胎换骨”的企业再造。引进国际最高端的大型数控焊接、加工设备和精密检测手段,唐车逐渐打造成为布局合理、设备通用化、工装柔性化、模具专业化的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基地,加工、组装、检测、调试工艺先进完备,动车组生产线技术和规模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。
2008年,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列国产时速350公里 “和谐号”CRH3型动车组在唐车下线,运营速度、节能环保、载客量、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。短短3年间,依靠 “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,唐车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,完成了由传统客车制造企业到高速动车制造商这一华丽转身。

中车唐山公司设计研发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
敢于担当 勇于创新
2010年7月17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车,对万名职工提出殷切期望:“你们要奋力拼搏,勇于攀登,在已经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,再创自主创新的新佳绩!”
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,唤起唐车人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激情。
“能造这个高速动车三维流线型司机室的,全世界只有空客、西门子和唐车三家。”曾经 “夹缝求生”的唐车,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、组装、调试技术和质量体系,员工掌握的工艺标准和制造技术业界领先,说出了越来越多 “该技术只有我们拥有”这样自信的话。
一百多年前的唐车接轨世界多少有些被动和无奈,今天的唐车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,不仅要接轨世界,更要引领未来。
2011年6月30日,唐车自主创新研制的 “和谐号”CRH380BL动车组投入京沪高铁运营。海豚型车头、梭鱼外形,全车绿色环保的LED照明,运行噪音比说话声还小,可躺下的商务车座椅,桌上香烟屹立不倒,4个多小时就从上海 “飞”抵北京,乘客们能够真切感觉到的 “和谐号”的先进技术。
在此基础上,唐车人更在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体系上创新发展,先后突破了低阻力流线头型、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、强动力绿色牵引系统、主动控制低气流扰动双弓受流技术、控制诊断监视智能化等世界难题。2017年,唐车成功研制出时速350公里 “复兴号”中国标准动车组。该车不仅在运营速度、安全可靠性、舒适性、节能环保等技术指标,以及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经济指标方面世界领先,而且全部采用中国标准。
由原来仅能造修低档、低附加普速铁路客车、检修内燃机车等产品,唐车已经创新发展成为以铝、钢和不锈钢三条生产线为主导的,以高速动车组、城际动车组、城轨车、特种车构成的 “三线四系”产品体系,实现了 “中国制造”到 “中国创造”的跨越。目前,唐车形成了唐山、泉州、天津一总部三基地的发展格局,并购意大利BLUE公司,成立海外研发中心,构建了一体化的研发设计平台和产品制造平台。
2010年到2020年,唐车年销售收入连续11年超过100亿元,被命名为全国首批 “创新型企业”、全国首批“科改示范企业”,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国家级检测校准实验室、国家级工程试验中心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动车组标准体系,具备了月产8列高速动车组、检修8列高速动车组,年制造城际列车、城轨地铁车、普通铁路客车1200辆,检修铁路客车600辆的生产能力。
创新发展,为接轨世界走出了广阔的市场。2009年,从唐车首次出口加纳内燃动车组,中国动车组第一次走出国门开始。十几年来,唐车产品已经先后出口20多个国家,有轨电车、铰接式地铁车、内燃动车组、不锈钢客车、宽轨和米轨客车……
从亚非拉市场进入国际高端俱乐部,唐车以创新产品,满足了全球客户的需求。
依托科技部与原铁道部共同签署的《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》的有力支撑,唐车实施国家863计划产学研用合作方式,积极承担863课题2项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5项,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、时速350公里以上、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体系。
2020年7月29日,唐车研制的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正式下线,采用可变轨距的内置轴箱转向架,创造出时速609.6公里的全球台架试验最高速。
高铁,改变着世界,改变着中国,也改变着唐车。从硬座到硬卧,从闷罐车到空调车,再到今天高速便利、舒适安全的动车组和城轨地铁列车,高品质的唐车产品序列,见证了民族工业接轨世界的坚定和自信,也践行着唐车回馈国家、造福社会的诺言。
随着高速动车组、A型和B型地铁、中低速磁浮车、城际市域动车组、氢燃料电池轻轨车等系列新产品相继研制成功。
唐车先后为北京、天津、福州、石家庄、厦门、南平等城市线批量提供了先进、高档、成熟、可靠的新型地铁城轨车辆。
唐车还在国内率先形成磁悬浮列车产业化能力,先后开发了时速80公里~600公里的七代磁浮列车,其中10列60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已经在北京S1线投入商业运营。
2020年1月21日,在葡萄牙总理安东尼奥·科斯塔的见证下,唐车签约波尔图地铁采购项目,不仅提供72辆新型地铁,还包括为期五年的维保服务。这是中国在欧盟城轨市场的第一单, “制造+服务”模式成为唐车的“新名片”。
实业兴邦 引领未来
由 “传统企业”向 “数字企业”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,在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过程中,百年唐车完成全新蜕变,又一次站在了轨道交通行业的最前沿。
数字化研发,基于产品构型、模型驱动的数字孪生,实现设计工艺一体化。客户通过AI和3D仿真,可以看到完成态虚拟样机,研发数据贯穿制造、质量、供应链,高效准确地将需求转化为产品。
数字化制造,人机料法环测等数据直达工位,大数据与智能产线细节完整互联,无形的 “调度员”指导工人准时生产、柔性制造。
数字化运营,唐车搭建了基于数字化运营管控能力,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组织架构,运营变得可视、透明,管理更加精细、精准。
数字化服务,从安全预测、运行管理到智能维保,形成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,唐车为用户提供智能的个性化定制和全流程的追踪服务。
在 “数字唐车”顶层设计下,在唐山总部,在天津、泉州的产业基地,唐车标准化、数字化产线和数字化运营体系已经全面推行。
大国重器,实业兴邦。从1881年到2021年,唐车从胥各庄修车厂起步,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历程,一代代唐车人前赴后继,勇立潮头,红色血脉和创新基因,铸成唐车的 “根”和“魂”,见证了轨道交通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飞跃。
家国情怀,有为担当。从 “万国机车博物馆”到 “复兴号”中国标准动车组,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,从 “追赶”到 “领跑”,一次次科技的进步,一次次速度的跃升,唐车在探索中孕育,在灾难中重生,在追赶中奋进,在创新中赢得未来。
唐车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周军年表示: “今天的唐车,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,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发扬自强不息、永不言弃的唐车精神,秉承勇于担当、敢于创新的历史使命,努力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服务型制造商,打造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数字化领军企业。”
起航 “十四五”发展新征程,中车唐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胸怀 “两个大局”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创新精神,加快实现科技创新新突破,加速向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企业迈进,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
吴可超